作者: feixu22

陈潮祖:湿热痹症法治疗痛风

其特征常有:中老年,形体肥胖,喜饮酒,喜食用辛辣肥甘厚味。

痛风主要病机为湿浊内生,瘀滞关节而非寒湿外侵

患者多为形体丰腴、痰湿、湿热之体,并有嗜酒、喜食厚味之好,常摄入过量的营养物质,导致身体脾胃无力运化转输营养精微,反滞留体内而成为痰湿.

痰湿不能泄化,滞留于关节,气不通而痛,阳气郁积而化热,故可见关节红肿疼痛湿热相合更为缠绵难愈,患病日久湿热煎熬精血而成浊瘀结石,故会关节畸形,甚则溃破,渗溢脂膏,形成痛风石.

痛风初期其病因病机常可归于湿热浊瘀痹阻经络,主要以湿热证多见,初发多实证,热势显著;久病则多虚证,湿邪重而夹瘀。

初诊:2013年8月7日

袁某、男、43岁。形体壮实肥胖.3月前一次吃海鲜及大量饮酒后,次日右足跖趾关节及踝关节处红肿疼痛,扪之灼热疼痛难忍,前日又因宴席饮酒过度,再次痛风发作,右足跖趾关节及踝关节处红肿疼痛.

口干而腻、心烦、大便干,小便黄,舌红苔黄腻,脉滑数有力。


诊为湿热痹证,湿热并重

予以中焦宣痹汤合四妙散加味

防己15g  蚕砂20g  焦山栀10g 连翘15g ,杏仁15g  薏苡仁30g  滑石30g   通草6g  ,法半夏15g 赤小豆20g 黄柏10g 川牛膝20g  ,土茯苓30g 萆薢15g  石膏30g  忍冬藤20g,姜黄10g  海桐皮10g   

3付。1日1付,水煎服。

患者服用1付后肿痛即消失大半,3付后则肿痛基本消失,仅轻微不适僵硬感。

后以此方去栀子、石膏、姜黄、海桐皮、忍冬藤,减少防己、黄柏用量续服半月,舌质正常干净,患者未继续服药调理,停药后一月后复查尿酸380μmol/L。

(按:对于痛风病有学者统计了百余名名老中医拟定的治疗痛风病的处方,其中四妙散中四味药是出现频次最高的四味药,四妙散也是治疗下焦湿热的经典方。此处患者湿热并重故选用了四妙散与中焦宣痹汤合用,忍冬藤也是很多中医名家治疗痛风喜用的清热解毒通络消肿之药,患者关节疼痛红肿明显,口干便干,阳明热盛症状显著,故加石膏以清阳明之热。土茯苓也是诸多名家喜用之品,其除湿泄浊,通利关节而又不伤正气,只是用量需大。萆薢也是治疗痛风最为常用的,泄浊利湿药之一。故合用之下,止痛泄浊化瘀效果较好,其后患者热已大去,湿浊仍有残留故去清热类药物,继续利湿泄浊,清理体内残留湿热之邪。)

二诊,2015年5月7日
患者后来两年痛风未曾发作,但因工作劳累,年龄增长,身体阳气已然不如以往强盛.

现症见右跖趾关节及踝关节处僵硬疼痛,按之痛,皮色不红,轻微肿胀,入夜加重,大便粘泥样,纳差,口腻,小便常,舌质淡红略黯苔白腻微黄而润,脉滑重按无力。

诊断:湿热痹症,湿重于热。

宣痹汤合加减木防己汤加减

防己10 蚕砂20 薏苡仁30 杏仁10,桂枝15 茯苓20 苍术20  黄柏10,赤小豆15 厚朴10 法半夏15 通草6 

滑石15   独活15 川牛膝15 土茯苓30 ,威灵仙15  萆薢20 桃仁10  红花5  全蝎6, 3付。1日1剂,水煎服。药渣泡脚。

服用1付后,患者即不觉疼痛,3付服完僵硬不适感亦无。后陆续以升阳益胃汤加减等调补脾胃以治其本虚。此后数年,患者有两次因连续饮酒后,痛风还未典型发作时即仅自觉右足僵硬不适时就及时就诊,用方则更为平和,

仅以宣痹汤去连翘、栀子,加土茯苓、萆薢去其体内湿浊而得愈。

(按:此患者最初患痛风时是最为常见的湿热并重之证,那时其身体阳气仍旺,故湿浊阻塞经络关节后郁热较重,需要以石膏、栀子、连翘、忍冬藤这类清热之药以除其郁热,而后因工作及身体年龄增长,阳气渐虚,后第二次复发时再仅用秋水仙碱及止痛药已无法彻底缓解疼痛,因其阳气不足,湿浊淤阻较重,故仅以苦寒泄浊无法起效,反而伤及脾胃,致使无力运化水湿,湿浊更甚,故虽仍用宣痹汤治疗,但去除了其中苦寒清热的栀子、连翘,也加入木防己汤中所用的桂枝配合茯苓以通阳除湿,以及辛温除湿通络的独活、威灵仙,以及活血化瘀通络之品,较之前方由清热除湿而变成了通阳除湿,化瘀通络,效果也还比较理想。)

胸痹医案1

54岁,因与人争吵后,觉胸闷胀,时作闷痛,一日发作4-5次,3-5分钟后缓解。
头晕,口苦口干,睡眠欠佳,饮食减少,短气,
舌尖红苔黄,脉弦数。

—————–
属肝郁气滞,郁而化火——

感冒咳嗽医案1

张某,36岁。主诉:咳嗽半个月,患者半个月前不慎着凉,出现咳嗽,咽痒,咳痰白色起泡沫,遇到风吹咳嗽加重,伴有头晕,头痛,咽喉不适,饮食欠佳,胃脘胀满,嗳气,身倦。
舌淡红,苔白微腻。
脉浮滑。


恶风,吹风后咳嗽加重,延后发痒——风寒
头重,纳呆,身倦,痰白泡沫状,舌苔白微腻——里湿。

(外寒,里湿)

朱进忠——积聚与腹壁肿瘤021

积聚是腹内结块,有形有物,痛有定处,推之不移。
王XX-女,60岁,3个月前,因饮食不慎,突然发生呕吐泄泻,住院3个多月治疗,发现腹部有一个鸭蛋大的肿物。
察其:面色萎黄消瘦,神疲乏力,食纳欠佳,轻度浮肿,腕痞而痛。
按之有7-6厘米柔韧肿物1个。
轻度压痛,便溏,小便正常。
舌苔白润,脉虚大。

诊断为中气亏损,清阳不升,痰积不化。
用补中益气汤+小承气汤加减:
黄芪15,白术,党参,陈皮,当归,枳实,厚朴各9克,干姜4克,升麻,柴胡各6克,生姜3片,甘草6克。

7副后痛减,肿物减至核桃大。 17副痛止,肿块桃仁大,后35副,症状消失。
张XX, 女,成年。 近半年发现两乳胀痛,胃脘部发现鸡蛋大肿物,
察其两侧乳房2X4厘米肿物,腹部4X4.5肿物。
腕痞纳呆,乏力,舌苔薄白,
脉虚大而弦
—–虚大为气虚 ,
补中益气汤+小承气汤加减:
黄芪15,白术,党参,陈皮,升麻,柴胡,当归,枳实,厚朴9克,干姜,大黄3克,甘草6克。

21副后胃腕部肿物消失,乳房肿物未见缩小。
咽喉干燥,微咳,前方治脾,没治肝肺,没引经到肝经。

黄芪30,升麻,柴胡9克,桔梗,枳实15,知母,厚朴,橘叶,赤芍9克。干姜,大黄3克。
14副消失。
耿XX,女,左下腹纤维瘤3年,刚开始核桃大,手术后半年又长出3个,切除后又长出6个。
察其神佳体健,
脉:沉涩。
———小剂量活络效灵丹:
丹参15,赤芍10,乳香7,没药7,三棱3,莪术3.
连服8个多月肿物消失,
活络效灵丹为实证而设,如果正气不足,应缓图之。

朱进忠,痰核流注020

雷XX,女,成年。
半年两肩,手臂发现20多黄豆大结节, 两臂酸痛,持续低热不退,疲乏无力。

某医院切片确诊为脂膜炎,治疗无效。
检查其结核色不变,按压的时候有轻微的疼痛感,手心热,神色无异常,
舌苔薄白
脉:弦滑

痰阻经络,凝结为核,治以清热化痰,软坚通络

痰核流注方: 钩藤30,地龙13,香橼10,佛手10,枳壳10,木瓜10,连翘10,赤芍10,丝瓜络10,桑枝30-

—4副,结核开始缩小, 连续服30副,结核全部消失。

周XX,女,成年,3年来,两小腿特别是裸关节附近发生结节,开始为紫红色,以后紫红色逐渐消退,形成皮色不变的杏仁黄豆大的疼痛性结节。
数个医院诊断为风湿性结节,强的松,青霉素中药凉血解毒,祛风除湿无效。

苔薄白,脉:弦滑》 诊断为风痰入络,凝结为核。 用痰核流注方7副缩小。
继续原方20副,结节消失。 又连服40副而痊愈。

嘛X,女,数月来低烧不退,下肢出现广泛出血点和结节,关节肌肉酸痛。
某医用祛风除湿清热中药无效。反而症状加重。

查:舌苔薄白,舌尖红,
脉:弦滑。
用上方30剂后症状消失。

朱进忠-喘010:阴虚燥痰咳喘

苏XX, 女,成年。
夏季喘咳发作10年,今年入夏以来咳喘加剧,用中药,西药3个多月无效。
前医多用定喘汤,麻杏石甘汤,小青龙汤,射干麻黄汤。

舌苔薄白,脉弦滑。

夏季咳喘加重:夏季阳气在外,肺主皮毛,主上焦,故里寒而肺热。
冬天阳气入里,故肺寒而里热。
阴虚燥痰,入夏必甚,痰热又增,

治宜养阴润燥化痰:

方:百合15,麦冬15,冬虫夏草15,淡菜10, 2副即减。
继续10副喘咳停止。

朱进忠-喘009: 肝郁气喘

患者,张XX,女,成年
哮喘反复发作10年,8个月前哮喘发作,在某医院治疗半年无效,出院后用定喘,将气化痰,纳气归肾,等百剂无效。

细审其证:喘而短气,频频咳嗽,头晕目弦,心烦心悸,胸肋串痛。
经期尤重。夜间口感,或口苦,纳呆。
舌苔白,舌边有瘀斑。
脉:虚弦滑。

思良久:诊为心肺俱虚,痰饮内聚,肝木失达,木火凝金。
治:益气养阴,疏肝化痰,咳嗽遗尿方加减:

柴胡10,当归10,白芍10,半夏10,陈皮10,青皮19,紫苑10,麦冬10,党参10,五味子10,黄芩10.
–3副,喘咳果减,继续吃40副,喘平。

朱进忠-喘009-中焦气滞。

患者李XX,男,成年
喘咳不止,食后加重2个多月,用中西药治疗无效,前医多用定喘汤,小青龙汤,射干麻黄汤,生脉散加减。无效。

证:喘而不能平卧,喘声不剧,腹满腹胀,
脉:弦紧

乃云:痰湿中阻,轮轴失转,
经云:五脏六腑都会令人咳,虽然初喘治肺,久喘治肾,但不可以一概而论。

治宜: 平胃,二陈加减除痰湿,理脾胃。 使轮轴恢复,肺气自降,肾气自纳。

方:半夏10,陈皮10,苏叶6,杏仁10,厚朴10,茯苓10,神曲10,
——2副。 咳喘稍减。

20副咳喘渐平。

朱进忠-喘008:心肾阳虚,水饮内停,上凝心肺

李XX,女,成年。
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数10年, 1年前感冒而咳喘加重,某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。
住院后7个月不见好转。 后又配合中药射干麻黄汤,定喘汤,苏子降气汤,小青龙头等治疗8个月无功。
|
症:除喘咳短气不能平卧外,并见骨瘦如柴,饮食俱废,畏寒肢厥,足冷至膝,手冷至肘。
口干不欲饮,舌淡而苔白,
脉:沉细促无力。

诊为心肾阳虚,邪水上泛,上凝心肺所致。
脉症合参
真武汤加减, 加麻黄定喘,——4副无效。
(正虚之体,过用攻伐之品,已成正虚邪实之重证,麻黄发散之力虽微,但是伤正气)
用真武汤+人参,杏仁,正气稍复,痰饮可减。

处方:人参6,杏仁6,附子6,白芍6,茯苓6,白术6,生姜1片。
——2副,咳喘稍减,继续服20副,咳喘停止出院。

朱进忠-喘008:肾不纳气咳喘

李XX,女,成年
喘咳气短10多个月, 某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,肺气肿。
住院治疗8个多月无效。 出院中医治疗1个多月无功。

审视其证: 喘而短气,面赤足冷,上半身烦热,时时汗出,
脉:寸大尺微

证脉相参,乃肾气虚衰,虚阳上浮,肾不纳气所致。

用金匮肾气丸+麻黄+地龙_ 2副无效。

思考:金匮肾气丸滋阴温阳,纳气归肾。 麻黄宣肺升浮,地龙:通络疏内风,跟纳气归肾相左。

去麻黄,地龙:

方:熟地24,山药12,补骨脂10,茯苓10,泽泻10,丹皮10,附子10,肉桂10,五味子10,车前子10,。
仅1副,喘咳,短气即减,
继续服10副而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