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潮祖:湿热痹症法治疗痛风
其特征常有:中老年,形体肥胖,喜饮酒,喜食用辛辣肥甘厚味。
痛风主要病机为湿浊内生,瘀滞关节,而非寒湿外侵。
患者多为形体丰腴、痰湿、湿热之体,并有嗜酒、喜食厚味之好,常摄入过量的营养物质,导致身体脾胃无力运化转输营养精微,反滞留体内而成为痰湿.
痰湿不能泄化,滞留于关节,气不通而痛,阳气郁积而化热,故可见关节红肿疼痛,湿热相合更为缠绵难愈,患病日久湿热煎熬精血而成浊瘀结石,故会关节畸形,甚则溃破,渗溢脂膏,形成痛风石.
痛风初期其病因病机常可归于湿热浊瘀痹阻经络,主要以湿热证多见,初发多实证,热势显著;久病则多虚证,湿邪重而夹瘀。
初诊:2013年8月7日
袁某、男、43岁。形体壮实肥胖.3月前一次吃海鲜及大量饮酒后,次日右足跖趾关节及踝关节处红肿疼痛,扪之灼热疼痛难忍,前日又因宴席饮酒过度,再次痛风发作,右足跖趾关节及踝关节处红肿疼痛.
口干而腻、心烦、大便干,小便黄,舌红苔黄腻,脉滑数有力。
诊为湿热痹证,湿热并重。
予以中焦宣痹汤合四妙散加味
防己15g 蚕砂20g 焦山栀10g 连翘15g ,杏仁15g 薏苡仁30g 滑石30g 通草6g ,法半夏15g 赤小豆20g 黄柏10g 川牛膝20g ,土茯苓30g 萆薢15g 石膏30g 忍冬藤20g,姜黄10g 海桐皮10g
3付。1日1付,水煎服。
患者服用1付后肿痛即消失大半,3付后则肿痛基本消失,仅轻微不适僵硬感。
后以此方去栀子、石膏、姜黄、海桐皮、忍冬藤,减少防己、黄柏用量续服半月,舌质正常干净,患者未继续服药调理,停药后一月后复查尿酸380μmol/L。
(按:对于痛风病有学者统计了百余名名老中医拟定的治疗痛风病的处方,其中四妙散中四味药是出现频次最高的四味药,四妙散也是治疗下焦湿热的经典方。此处患者湿热并重故选用了四妙散与中焦宣痹汤合用,忍冬藤也是很多中医名家治疗痛风喜用的清热解毒通络消肿之药,患者关节疼痛红肿明显,口干便干,阳明热盛症状显著,故加石膏以清阳明之热。土茯苓也是诸多名家喜用之品,其除湿泄浊,通利关节而又不伤正气,只是用量需大。萆薢也是治疗痛风最为常用的,泄浊利湿药之一。故合用之下,止痛泄浊化瘀效果较好,其后患者热已大去,湿浊仍有残留故去清热类药物,继续利湿泄浊,清理体内残留湿热之邪。)
二诊,2015年5月7日
患者后来两年痛风未曾发作,但因工作劳累,年龄增长,身体阳气已然不如以往强盛.
现症见右跖趾关节及踝关节处僵硬疼痛,按之痛,皮色不红,轻微肿胀,入夜加重,大便粘泥样,纳差,口腻,小便常,舌质淡红略黯苔白腻微黄而润,脉滑重按无力。
诊断:湿热痹症,湿重于热。
宣痹汤合加减木防己汤加减
防己10 蚕砂20 薏苡仁30 杏仁10,桂枝15 茯苓20 苍术20 黄柏10,赤小豆15 厚朴10 法半夏15 通草6
滑石15 独活15 川牛膝15 土茯苓30 ,威灵仙15 萆薢20 桃仁10 红花5 全蝎6, 3付。1日1剂,水煎服。药渣泡脚。
服用1付后,患者即不觉疼痛,3付服完僵硬不适感亦无。后陆续以升阳益胃汤加减等调补脾胃以治其本虚。此后数年,患者有两次因连续饮酒后,痛风还未典型发作时即仅自觉右足僵硬不适时就及时就诊,用方则更为平和,
仅以宣痹汤去连翘、栀子,加土茯苓、萆薢去其体内湿浊而得愈。
(按:此患者最初患痛风时是最为常见的湿热并重之证,那时其身体阳气仍旺,故湿浊阻塞经络关节后郁热较重,需要以石膏、栀子、连翘、忍冬藤这类清热之药以除其郁热,而后因工作及身体年龄增长,阳气渐虚,后第二次复发时再仅用秋水仙碱及止痛药已无法彻底缓解疼痛,因其阳气不足,湿浊淤阻较重,故仅以苦寒泄浊无法起效,反而伤及脾胃,致使无力运化水湿,湿浊更甚,故虽仍用宣痹汤治疗,但去除了其中苦寒清热的栀子、连翘,也加入木防己汤中所用的桂枝配合茯苓以通阳除湿,以及辛温除湿通络的独活、威灵仙,以及活血化瘀通络之品,较之前方由清热除湿而变成了通阳除湿,化瘀通络,效果也还比较理想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