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配方:
陈皮、白茯苓、桔梗、贝母、人参、黄芩各五钱,麦冬、地骨皮、银柴胡、川芎、炒白芍、胡黄连各六钱、五味子、天冬、酒浸生地、熟地、归身、炒白术各一钱,炙草三钱,为末蜜凡,毎服七十丸,空腹服
陈皮:陈皮制之得法,实可消痰,兼生津液,更能顺气以化饮食
行气健脾、降逆止呕、调中开胃、燥湿化痰之功,适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、嗳气、恶心、呕吐及湿阻中焦所致的纳呆倦怠、大便溏薄及痰湿壅滞之咳嗽痰多等症
茯苓:甘、淡,平。归心、肺、脾、肾经。利水渗湿,健脾,宁心安神。
【泄利病中不用】 泄利病中不用
桔梗:肺家之药,润胸膈,除上气壅闭,清头目,散表寒邪,祛胁下刺痛,通鼻中窒塞,治咽喉肿痛,消肺热有神,消肺痈殊效。
引诸药上升,解小儿惊痫,提男子血气
贝母:贝母消热痰,而不能消寒痰,有软坚之力。治肺阴虚咳嗽(蒸梨)
不化肾中之火痰也。
半夏消寒痰,而不能消热痰也。
人面疮,乃热痰结成热毒 1
人参:公认的补气药。
公认的补气药,但,你可知道家父因过服人参造成胃癌吗
黄芩:黄芩泻肝胆,肺经湿热。
必肺与大肠、膀胱之有火者,用之始宜,否则,不可频用也。
肺经有实邪,黄芩用之,可以解热;肺经有虚邪,黄芩用之,反足以增寒。
黄芩不伤肾火,知母,黄伯伤肾火,知母、黄柏泻肾中之火矣,肾火消亡,脾胃必无生气。
黄芩之多用,祸不及黄柏、知母远甚 多用久用,亦有损于胃
麦冬:寒凉药,通肾水,养胃生津。
主心气结和胃气结,寒凝热结。
吃多了,吃少了伤胃的时候,麦冬可以养胃阴。清胃热。
久服轻身不老不饥
地骨皮:入肾,枸杞的根。能泻肾中虚火。能清骨蒸劳热。阴虚导致长期低热,用地骨皮来清。退热除蒸
柴胡:柴胡泻三焦火,〔须用〕黄芩佐之;柴胡泻肝火,须用黄连佐之,胆经亦然.
泻肝胆之邪,去心下痞闷,解痰结,除烦热,尤治疮疡,散诸经血凝气聚,止偏头风,胸胁刺痛,通达表里邪气,善解潮热。
【柴胡小剂量升阳 中剂量疏肝 大剂量 让人和电脑一样重新开机】
柴胡提气,必须于补气之药提之,始易见功
可解郁热之气,而不可释骨髓之炎也,能入于里以散邪,不能入于里以补正。
川芎:血中之气药,其作用是行气开郁、活血化瘀、止痛,
白芍:酸收,收敛木气肝气。治腹痛止泻痢。
泄肝当归,川穹
养肝,当归白芍
黄连:黄连泻心火。善解口渴。
治火眼甚神,能安心火。
【守而不走,走的比较慢】
安心,止梦遗,定狂躁。
宜少用而不宜多用
五味子:收散气止嗽.补元气不足.止泻痢.生津液.止渴壮水.镇阳强阴.益男子精.明目暖水脏.凡黄昏喘嗽.乃火气浮入肺中.不宜用凉药.唯五味子能敛而降之.或以其食之多致虚热者
生地:凉头面之火,清肺肝之热,亦君药。
凉血止血,又善于疗金疮。与升麻配合。
其功专于凉血止血,热血妄行,或吐血、或衄血、或下血,宜用之为君。可多用而不可频用。
当血之来也,其势甚急,不得已重用生地,以凉血而止血。若血一止,即宜改用温补之剂,不当仍以生地再进也。
生地不先制为熟,则味苦,苦则凉。生地已制为熟,则味甘,甘则温。
补血的要属于温,善动,但是吐血后不宜温,不易动。用生地止血,当用何药以善其后。
——六味地黄汤加五味、麦冬,则平而不热,静而不动,服之则水升火降,永无再犯之忧。 性寒,脾胃冷者不宜多用。
熟地:熟地至阴之药,生血益精,长骨中脑中之髓。
熟地系君药,可由一两以用至八两。
补阳之药,可少用以奏功,而补阴之药,必多用以取效。
熟地能消痰,能行气。痰出于心、肝、肾者,最宜用熟地。
故人有吐痰如清水者,用二陈消痰化痰之药,百无成功,乃服八味汤,而痰气之汹涌者顷刻即定,非心、肝、肾之痰用熟地。
胃为肾之关,肾水旺而胃中之津液自润,故肾气足而胃气亦足,肾气升而胃气亦升也。
何以六味地黄丸中加茯苓、山药、泽泻。熟地但能滋阴而不能去湿,但能补水而不能生阳,用三味以助其成功。
白术:除湿消食,益气强阴,尤利腰脐之气。(白术利腰脐之气,原是利肾中之湿也。肾不湿则腰不疼)。
二陈汤,必多加白术所以消痰也;四君子汤,必多加白术所以补气也;五苓散,必多加白术所以利水也;
【祛邪的汤里面】
脾胃之土必得肾中之火相生,肾火大败,则不能健脾。
白术利水,则其性必燥。
肺气之燥也,更用白术以利之,则肺气烁尽津液,必有干嗽之忧;胃气之燥也,更用白术以利之,则胃气炎蒸津液,必有口渴之虑。脾气之燥也,更用白术以利之,则脾气焦枯津液,必有肠结之苦
|